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77章(2 / 2)

  他知道有臧洪这么一个人,却不记得有这么一件事。

  “吕布袭击兖州时,袁绍曾派人支持曹操,河北的事就由臧洪负责。臧洪是张超故吏,为人忠义,张超被杀,他必然有所反应。”

  经荀攸一提醒,刘协有了点印象。

  好像是有这么回事,臧洪够忠义,而且很猛,面对袁军的猛攻,他坚持了很久。

  “张邈、张超已经死了,如果袁绍再杀了臧洪这样的义士,关东人会怎么看他?”刘协问道。

  荀攸淡淡地说道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

  第三百零六章 知错能改

  刘协微怔,身体向后靠,曲起尾指,轻挠鬓角。

  俗话说得好,字数越少,意义越大。

  荀攸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,却不能掉以轻心。

  对真正的士大夫来说,义利之辨从来都是原则问题。荀彧能因此绝食,以示不与曹操合作。荀攸虽然没有那么决绝,却也不会觉得无足轻重。

  他真的只是说袁绍么?

  又或者是暗指他的用人原则?

  张杨任度辽将军,裴茂转西河太守,都是他乾纲独断,并没有征询其他人的意见,包括荀攸在内。

  在甩开了老臣们的羁绊后,荀攸是他身边唯一一个不惑之年的关东近臣。

  事实上,他能感觉到荀攸对裴茂的一丝不屑。

  刘协想了一会儿,幽幽地说道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原本都无可厚非。袁绍本可以成为君子,却偏偏唯利是图,多行不义,着实令人失望。教化要重视,教化之道更要反思,每多一个袁绍这样的人,都是对圣人之教的莫大伤害。”

  荀攸眼神微闪,欲言又止。

  天子这句话有明显的曲解,但他不觉得天子是因为不懂而曲解,又或者是无心之失。相反,这应该是有意为之。

  他略微一想,就明白了天子的言外之意。

  义利之辨,可以要求袁绍,却不能苛责吕布。

  袁绍四世三公,他有足够的条件成为君子,但他偏偏成了小人。

  吕布本来就是小人,不能要求太高。此时此刻,他愿意赶来效力,便值得嘉奖。

  相比之下,袁绍来都不肯来。

  不能不说,虽然有诡辩的成份,却也是一个务实的做法。

  荀攸思考片刻,又道:“陛下能忘过记功,自然是好的。但吕布发掘帝陵,盗宝曝尸,皆是不可轻恕之罪,陛下还须谨慎。”

  “朕也正为此烦恼。”刘协顺势说道:“公达可以解忧之道?”

  当初他就有这样的担心,所以没有直接给吕布下诏,而是由张杨出面。

  “下诏切责,令其戴罪立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