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0章(2 / 2)

  “陛下圣明。”徐晃说道,声音不大不小,正好能让刘协听到。“臣是河东杨县人。”

  “杨县有哪些古迹,又出过哪些名人?”

  徐晃想了一会儿。“据说晋怀公死于杨县的高梁城。”

  刘协差点被噎着,半天才匀过气来。“本朝呢?”

  徐晃干脆利落的摇摇头。“没有。”接着又加了一句。“平阳有卫霍,不过那是三百年前的事了。”

  “河东呢?”

  “也没有,至少没有超过卫霍的。”

  “这是为何?”刘协问道。

  定策河东以来,刘协一直在考虑河东的事,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。

  作为华夏民族的发源地,河东可谓是人杰地灵,后世同样群星闪耀,卫氏、裴氏、柳氏人才辈出,偏偏在两汉之间,尤其是东汉,河东几乎没出过提得上嘴的人物。

  徐晃沉默片刻。“恕臣愚昧,不知其中原由。”

  刘协转头看向徐晃。“听说你做过郡吏?”

  “是的。”

  “那你可曾听过说关羽其人?”

  徐晃稍作思索。“是有这么一个人,解县人,十多年前杀人逃亡,不知踪迹。陛下说的……是他吗?”

  第三十二章 反击

  刘协吃了一惊。关羽已经逃亡了十多年?

  仔细一想,好像也没错。关羽投奔刘备是在黄巾起义之前,而黄巾起义已经过去了十一年。

  他随即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:徐晃居然记得十多年前的杀人逃亡案?

  “你在郡中为吏几年?”

  “五年有余。”

  “那你还记得十多年前的命案?”

  “臣读过郡中所有的爰书(判决书)。”

  刘协不由自主地转头看了徐晃一眼。“所有?”

  “所有。”徐晃神色淡然地点点头。“河东情况复杂,不少人犯案后会藏匿起来,过一段时间再出来犯事。了解之前的案子,有可能抓住再犯的逃犯。”

  “你说的河东情况复杂是指什么?地形复杂,还是民情复杂?”

  “都有。”徐晃淡淡地说了一句就闭上了嘴巴,完全没有趁势进言的兴趣。

  刘协越发好奇。

  他想了解河东的形势,徐晃在河东太守府为吏多年,熟悉情况,简直是送上门的资料包。

  更让他好奇的事,明明有表现的机会,徐晃却不愿多说,也不知是性格使然,还是河东的情况过于复杂,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得清的,又或者觉得他这个皇帝也摆不平,不如不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