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9章(2 / 2)


  刘协甚至觉得,沿着这条路走下去,恢复丞相制度,由丞相掌外朝政务,皇帝垂拱而治,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。

  这本是儒家王道的理想制度,是这些儒生出身的公卿大臣汲汲以求的无上信仰。

  可是他同样清楚,那不是王道,而是亡道。

  亡国亡种之道。

  第三十一章 诛心

  帐内的气氛压抑,让人窒息。

  杨彪额头的细汗渐渐汇聚成流,濡湿了鬓角,沾湿了衣领。

  他的冠越来越重,脖子越来越酸,头不由自主的往下垂。

  天子在他的视野中越来越高,越来越大,无声的压力也越来越重,让他难以承受。

  他第一次意识到,年幼天子的聪慧与先帝有几分相似,坚毅却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  他多次在先帝面前谏诤,先帝往往先是暴怒,甚至破口大骂,但最终都会无可奈何的接受。

  天子却只是沉默,像一座山。

  杨彪咬着牙,任由汗水沿着脸颊滴下,脚下的地面湿了一片。

  帐内安静无比,连汗珠滴在地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。

  刘协抬起手,轻轻指了指。“杨公,事急从权,且坐无妨。”

  杨彪看了看狭小的胡床,稍作犹豫,躬身领命。“谢陛下赐座。”小心翼翼的提起衣摆,在胡床上坐下,又将衣摆展平,挡住双腿,尽可能的避免不雅。

  君臣对坐于胡床,实在不成体统。可是正如天子所说,事急从权,眼下的确讲究不起来。

  而天子那句“事急从权”很可能意味着他会接受这个建议,但只是事急从权,不能形成惯例。

  这倒不出他的意外。

  以天子的聪慧,不可能看不出这个建议背后的深意,更不可能轻易答应。

  而他也没指望天子轻易答应。

  能迈出第一步,就是好的开始。

  刘协轻吁了一口气,缓缓说道:“兵者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于我大汉尤其如此。杨公举荐卫尉,将卫尉置于退无可退之地,更将大汉存亡加于卫尉之身。杨公,你真的不需要和卫尉商量吗?”

  他虽然很不喜欢这样的局面,但他也清楚,形势不由人,杨彪有充足的理由,他不答应也得答应。他能做的,只是尽量减小影响,抑制这些老臣的野心,给自己留下反击的机会。

  这,就是政治,勾心斗角,合纵连横。

  之前沉默,向杨彪施加压力,就是为此刻主动让步做铺垫。

  即使不得不答应,也要让杨彪认识到他的态度,可一不再二。

  杨彪苦笑。

  他当然和士孙瑞商量过,但他不能告诉天子真相,否则就有结党之嫌,更容易引起天子猜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