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3节(2 / 2)

  最重要的是,没儿子就没威胁,皇后与荣贵妃向来相处和睦,建武帝对苏家对荣贵妃宠信非常,这都是因为荣贵妃没儿子。

  毕竟以苏家的权势,若是荣贵妃有儿子又得到他们的支持,太子的位置可就不稳当了。

  当然,荣贵妃也不是真的无依无靠,她至少还有三公主。

  其他公主不少都是远嫁,虽说嫁的都是侯门王公,可实际上并无卵用,因为她们多数是嫁去其他国家了。

  三公主嫁的却是安陵崔家嫡长子崔道源。

  崔道源比起其他公主嫁的王侯看起来是差了,可实际上荣贵妃却对这门亲事满意的很。

  这就要从安陵崔家说起了。

  安陵崔家原本不在安陵,晋惠帝正隆四年,当时正是晋梁玉川之战爆发的第五年。

  玉川之战号称晋国的崛起之战,这一战之后,晋国算是终于从一个小国成长为不容忽视的大国。

  梁国的败落也因此而起。

  当时崔家是梁国最大的三个世家之一,不过崔家主要是在经学教育等方面表现突出,历代出了不知多少个名士大儒,而玉川之战的战后谈判就是由崔家当时的族长崔彦主持的。

  因为梁国落败自此而始,因此后来崔彦受到了梁国国内相当大的压力,最后自杀身亡,崔家也遭受了相当多的打压迫害。

  这时候当时还在担任晋惠帝大学士的董全向惠帝提出了一个‘拯救大儒崔家’的计划。

  晋惠帝一开始是拒绝的。

  可董全问他:“难道皇上觉得玉川之败责任在崔家吗?”

  当然不是,早说了崔家是搞学术的,他们家不打仗,晋梁之战,梁国打出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,最后只好让国内声望很高的崔家来负责战后谈判。

  然后他们就把锅甩给崔家了。

  ……这么一看崔家还挺让人心疼的。

  可这并不能成为晋惠帝接受崔家的理由:“一旦我们接崔家入晋,以崔家目前在梁国的名声来看,我们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。”

  晋国刚打了一场大战,可以说是精疲力尽,实在是折腾不起了。

  这也是晋惠帝不愿意接受崔家的原因。

  可董全坚持:“梁国、燕国,都是前朝贵族之后,尊贵且有名望,最重要的是有底蕴,因此他们国内人才济济,每天都有新的人才涌出,可晋国呢?晋国的开国之君最早只是军中伙夫,皇上,晋国什么都没有。”

  提起祖辈的职业,晋惠帝的表情不太好,可董全只当没看见:“现在的晋国,看似声势浩大,可实际上却脆弱不堪,梁国若是好好发展,不出十年就能恢复甚至再次超过晋国,可晋国做不到这一点,为什么?因为没人。”

  说白了,晋国之前都是靠一把子力气走江湖,耍的就是大拳头。

  这在初期效果不错,可后期还这么玩肯定得翻船。

  “崔家不仅仅是梁国经学的领袖,更是全天下经学的领袖,天下学子无不心向崔家,皇上,接崔家入晋,压力是一时的,可好处却是千秋万代的。”

  最后董全说服了晋惠帝,而晋惠帝也将这件事情交给董全处理,于是就有了之后轰轰烈烈的崔氏入晋的事情。

  事实证明董全是非常有远见的,他让晋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迅速强大起来。

  等到晋惠帝驾崩,建武帝登基,那时候的晋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建武帝因此十分敬重董全,称若无董全则无晋国。

  因此在十二年前董全告老辞官的时候,建武帝一再挽留,最后甚至封为丞相也要留下董全。

  晋国向来是不封丞相的,毕竟这可以说是皇帝之下大权独揽的第一人,哪个皇帝都不会喜欢。

  晋国历史上唯一的丞相是辅佐开国皇帝的那位,之后再无丞相。

  建武帝封董全为丞相之后,权力没少给,但其他方面却放的特别松。

  比如董全享受的各种特殊待遇,上朝看心情,他想去就去,不想去就不去,只要他去,朝堂上就得在百官之前高于下面官员的一级台阶上为他摆好座椅。

  董全的位置只比建武帝要低。

  且他上朝不需要拜皇帝,反倒是百官见了他,都得拱手听训之类。

  董全的地位从另一方面体现的崔家的重要性。

  可当年崔家虽说是被迫入晋,却也立下了崔氏子弟三代之内不为官,更不参与任何针对梁国的行动的条件。

  这条件看着挺脑残,可正是这种愚忠的傻气反倒是让帝王放心。

  今日崔家可以对梁国忠心,也就表示他们日后会对晋国更加忠心。

  如今的崔家,正到第三代。

  荣贵妃所出三公主嫁的崔道源,也就是这一代崔家的嫡长子,妥妥的未来族长。

  于是建武帝的小算盘再明显不过了。

  崔家可以入仕的下一代,有一半的晋国皇室血脉,还有比这更加保险的事情吗?

  最让人欣慰的是,三公主的长子崔琰今年已经四岁。

  所以说,就算没儿子,只靠女儿,荣贵妃的地位也不可动摇了。

  ……虽然崔道源因为不做官的原因看起来似乎是身份低微。

  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嘛。

  弄明白这一点,谢容基本就可以彻底放弃和荣贵妃做‘母子交易’这种后宫常见交易的心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