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0节(2 / 2)


  “爹,上回红霞娘确实说过看到建军拿了两张汇款单,今儿个她肯定是怕得罪建军,没敢说实话,不行我再把她喊过来,再问问她……”

  “还嫌不够丢人啊,还去喊?行了,回家去吧,闲的慌就多操持下家务,看你家乱的都快成狗窝了。”

  赵菊花是百口莫辩,耷拉着脑袋走了。

  王建军回到家,孙桂枝问他老王头找他啥事,王建军就经过原原本本的跟孙桂枝说了。

  罗老太听了眼一瞪,“我看还是累的轻,狗……桂枝你明儿个跟满银说说,给他二婶派个重活,看她还有没有力气嚼舌根。”

  孙桂枝笑,“行。”

  孙桂枝跟王满银说了说,还真给赵菊花换了个活:扬场。

  麦子拉到打麦场后,要先用石磙碾,让麦粒从麦穗里脱离下来。

  碾下来的麦粒里混有麦糠和麦杆,这样的麦子是不能入粮仓的,要通过扬场,借助风力把麦粒和麦糠麦杆分离开。

  扬场可是个力气活,扬上一天场,胳膊都是酸疼的,到了晚上,抬都抬不起来。

  而且扬场的时候,万一突然变了风向,麦糠麦杆没被吹跑,反而落了扬场的人一头一脸,要是脖子那里没护好,麦糠就顺着脖子钻到了衣裳里,扎得人生疼。

  扬一天场下来,整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。

  所以扬场的人一般都是青壮年,也有力气大想要多挣工分的妇女。

  赵菊花可不想挣这个工分,可王满银让她去扬场,她也不敢不去,嘟嘟囔囔的去了打麦场。

  赵菊花不傻,猜到肯定是孙桂枝故意整她。

  不过知道又能咋样,孙桂枝比她厉害,身边还有个罗老太那样的亲娘护着,她又动不了这人比人,能气死人啊。

  忙活了小半个月,地里的小麦都入了仓,秋庄稼也都种上了,交过公粮,就开始分粮食了。

  今年是个丰收年,尤其是王庄大队,亩产创了新高,在整个公社都是拔尖的,比一河之隔的刘庄大队亩产能高出个二三十斤。

  分粮食这天,整个王庄大队一片欢声笑语,比过年都热闹。

  就连一年到头都拉着一张苦瓜脸的王大孬他娘,脸上也少见地露出了笑脸,逢人就说,“今年年景好,我们家也能分不少粮食,过年的时候,箩筐也能吃上个大白馍馍了。”

  王大孬弟兄三个,两个残疾,干不了重活,就老三正常,一个人干活养活全家,家里穷的叮当响。

  这样的人家,没哪个姑娘愿意嫁过来,后来倾一家之力,给老三讨了个傻媳妇,傻媳妇后来生了个儿子起了个小名叫箩筐,算是把他们这一门的香火延续下来了。

  王大孬这样的人家都能分到不少粮食,家里都是壮劳力的人家,分的粮食更是成麻袋的往家里扛,能不高兴吗?

  这让一河之隔的刘庄大队的社员是又稀罕又眼红:明明都是一样的地,浇地的水也是同一条河,为啥人家王庄大队的亩产就比他们的高?

  这必须得组织社员去参观学习,学到了人家的先进经验,保不准下一年他们也能成麻袋的往家扛粮食。

  刘庄大队立马组织了一批社员到王庄大队参观学习了,一定要王满银他们传授一下先进经验。

  都是按着老传统种地,该浇水浇水,该锄地锄地,王满银他们能有啥先进经验啊,可要是不说点啥,倒象是故意藏着掖着似的。

  王满银只好把队里的老庄稼把式都叫到一块儿,给刘庄大队的社员们讲咋种地。

  刘庄大队的社员听了半天,都有点懵,这不跟他们一样种法?不对,肯定是王庄大队怕他们学会了超过他们。

  不管王满银咋解释,刘庄大队还是一口咬定王满银他们是藏了私,王满银被冤枉得差点没给他们下跪。

  目睹了整个过程的罗老太,举着王美清笑哈哈,“啥先进经验,这都是因为咱二丫,要是咱二丫去刘庄大队住上个一年半载,他们刘庄大队也会有好收成,谁叫咱二丫是个福星呢。”

  夏收结束了,天儿也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,尤其是入伏后,太阳火辣辣的,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儿,感觉都能晒掉一层皮。

  天儿热了,地里也没那么忙了,队里的能人利用这段空闲,各展神通的想办法挣钱。

  这个年代,虽然不允许发展私营经济,不过也是允许个人做点小买卖的,比如会剃头的,可以挑着剃头挑子去给人剃头;木匠也可以给人做家具,会吹糖人的,也可以吹糖人卖……

  不过这些做小买卖的,出去的时候队上要开证明,挣到的钱自己也不能要,要上交给队里,队里给记工分,到年底的时候再统一分钱。

  所以,队里也是希望自己的社员能出去挣钱的,社员挣到钱了,大队也能富裕些。

  王爱军就会吹糖人,农闲的时候,他就挑着个担子出去吹糖人。

  他一般都是去公社或是县城吹糖人卖。

  农村人的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,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,没人舍得给孩子买这种“奢侈品”,也只有公社或是县城那些上着班有工资拿的人家,才会给孩子买这种金贵玩意儿。

  王庄大队离县城不算远,步行的话,来回也就三个多小时,王爱军都是早上五六点钟出发,晚上六七点钟回来。

  王爱军虽然嘴笨,不过做生意实在,吹的糖人不光造型好看,份量也足,小孩子很喜欢,所以生意不错,差不多每天都能赚个四五毛钱。

  王爱军每回从县城回来,多少都会给王美清带点东西,有时候是一根红头绳,有时候是一朵小绒花,有时候是一个发卡……

  今天甚至给王美清带回来一本半新不旧的小人书。

  “有个小孩来买糖人,他没钱,说要拿小人书换,我翻了翻,觉着怪好看的,就用三个糖人跟他换了。”

  孙桂枝有点哭笑不得,“二丫才5个多月,哪能看懂小人书?”

  王莲清却很高兴,“我念给二丫听,”说完,拿着小人书问王美清,“二丫,你想不想听?”

  王美清的眼睛一下子亮了。

  这是一本《鸡毛信》。

  </div>

  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