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577忽必烈的起来(1 / 2)





  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一任皇帝,他之前的是蒙古大汗,第一位是铁木真,第二位是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,第三任是窝阔台的长子贵由,由于贵由的早死,没有继承人,汗位便由拖雷的长子蒙哥继承,而蒙古在攻打南宋时被射死,他的弟弟忽必烈这才继位,成了元朝的第一任皇帝。

  忽必烈这个人,比起之前的大汗来,多了点文化。

  他还在潜邸时,就已结识中原文士,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。

  在他的王府中,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,成为忽必烈的幕僚,也让忽必烈对汉文化有了很深的了解。

  在窝阔台大汗时期,忽必烈就起用汉族知识分子窦默和姚枢等人。

  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、正心诚意之说;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。

  忽必烈在和林结识的僧人子聪,后赐名刘秉忠,是一个于书无所不读、论天下事如指掌的人,由于他博学多能,善于出谋划策,深受忽必烈重视。

  公元1250年,他向忽必烈上万言策,提出:治乱之道,系乎天而由乎人,以马上取天下,不可以马上治。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,减赋税差役,劝农桑,兴学校等。

  忽必烈大为赞成。

  这一点,可见忽必烈是胸怀大志的人,也是善于纳谏的人。

  一个人,在上位,如果固执己见,一意孤行,导致的结果,不但祸国殃民,还会害死自己!

  自古以来,集思广益,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!

  能够做到兼听的人,都是会成就事业的人!

  公元1242年,西京怀仁人赵璧也应召到忽必烈左右。

  赵璧学习蒙古语,为忽必烈译讲《大学衍义》。

  公元1244年,赵璧荐引金朝状元王鹗到忽必烈王府,为忽必烈讲《孝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及儒家的政治学和历史,每夜分,乃罢。

  公元1247年,张文廉被子聪推荐到忽必烈王府,被任为王府书记,日见信任。

  公元1247年,史天泽的幕僚张德辉被忽必烈召见时,推荐了名士元好问等20余人。

  这样喜爱人才,善用人才的忽必烈,真是有千古君主的风范!

  公元1251年7月1日,贵由早死,忽必烈的长兄蒙哥登基,成为蒙古帝国大汗,是为元宪宗。

  这一运气,直接使得忽必烈成为了蒙哥之下,权力最大的人!

  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“最长且贤”,所以,蒙哥即位后不久,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。

  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,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,如 刘秉忠、 许衡、 姚枢、 郝经、 张文谦、 窦默、 赵璧等等,并提出了“行汉法”的主张。

  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“ 儒教大宗师”的称号,忽必烈悦而受之。

  忽必烈尊崇儒学,“圣度优宏,开白炳烺,好儒术,喜衣冠,崇礼让。”

  他虽然是蒙古人,是马上民族,但是,他深知,没有汉化,是无法治理天下的!所以,他不断地学习汉文化,为将来统一天下,并治理好天下做准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