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354元稹与那些女子(1 / 2)





  我始终觉得,元稹是个深情的人,因为,他要是真的薄情的话,他不会去写《莺莺传》,不会去纪念自己的初恋,不会去为莺莺立传!

  只有深情的人,才会在多年后,深情地回忆初恋!

  他在《莺莺传》,用动情的笔墨描写崔莺莺:“垂鬟接黛,双脸销红”,“颜色艳异,光辉动人”。

  在传记的后面,写了崔莺莺转嫁他人,而张生遗憾不已,写下诗歌:“弃置今何道?当时且自亲。还将旧时意,怜取眼前人。”

  张生,也就是元稹,徒留无限遗憾。

  元稹又另外作《会真诗》,诗歌写得非常长,也写得非常的动情。

  崔莺莺,虽然最后没能和元稹在一起,但得元稹如此深情为她立传,亦可无恨矣!

  所以,许多人说元稹薄情,我看到的,不是他的薄情,而是他的深情!

  至于元稹对他妻子韦丛的情深,就更是令人动容了!

  唐德宗的贞元十八年,公元802年,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,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元稹。

  这是一桩很大政治成分的婚姻!

  韦夏卿欣赏元稹的才华,相信他会有大好前程,而元稹则是想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。

  这样政治成分下的婚姻,按道理不会幸福。

  但是,元稹和韦丛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,感情非常好。

  韦丛,她不仅贤惠端庄、还通晓诗文,更重要的是他出身富贵,却不好富贵,不慕虚荣,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,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,过着清贫的生活。

  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,却无怨无悔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,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。

  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,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、体贴的娇妻。

  婚后的元稹忙着科试,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,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、父亲疼爱的小女儿,婚后却成了操持家务的普通女子。

  唐宪宗的元和四年,公元809年,韦丛因病去世,年仅二十七岁。

  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,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,然而,爱妻却驾鹤西去,留下诗人无比的悲痛。

  韦丛营葬之时,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,无法亲自前往,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,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。

  但即便如此,到了下葬那天,元稹仍情不能已,又写了三首悼亡诗,这就是最负盛名的《遣悲怀三首》。

  元稹对妻子一直有着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,他与韦丛同苦七年,却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,跟着他,只有吃苦,没有享福!

  所以,多年后,元稹仍然四年妻子不已,下五首《离思》,其中第四首就是“曾经沧海”那一首,其中前面两首,也写得非常好,回忆和妻子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,特别的感人:

  其一

  自爱残妆晓镜中,环钗漫篸绿丝丛。

  须臾日射胭脂颊,一朵红苏旋欲融。

  其二

  山泉散漫绕街流,万树桃花映小楼。

  闲读道书慵未起,水晶帘下看梳头。

  他回忆妻子照镜子的娇容,回忆自己没起床,看着妻子梳妆的情形······这些都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!可是,当时只道是寻常!如今想再拥有这样的时刻,再也不能够了!

  他是当上了宰相,他是拥有了荣华富贵,可是,那和妻子幸福过小日子的日子,再也不会有了······

  唯有深情,才能做出如此深情的诗来!

  也让我深深的感慨:人生,真的不要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忽略了身边的幸福!因为,只有珍惜了身边的幸福了,人生才会真的幸福!而那些忽略身边幸福而去追求高目标的人,等他达到目标了,才会发现,那些曾经不去珍惜的幸福,再也不会回来了!

  元稹在妻子亡故后,认识了才女薛涛,再次陷入了深爱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