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342得知己的柳宗元(2 / 2)

  耦耕若便遗身老,黄发相看万事休。

  是啊,若是能共度余生,若是能相邻共老,人生万事都不用去担忧了!

  柳宗元还是依依不舍,再作《三赠刘员外》:

  信书成自误,经事渐知非。

  今日临岐别,何年待汝归?

  这一刻,我知道,柳宗元一定是含着泪,一定是万分难舍!

  他多么害怕,今日一别,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面!

  刘禹锡写《答柳子厚》相赠:

  年方伯玉早,恨比四愁多。

  会待休车骑,相随出罻罗。

  刘禹锡还想着今后还能再见面,还能相随出罻罗!

  哪里知道,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!

  所以,分别的时候,真的要多看一眼,因为,你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眼;至于眼泪,就不要多流了,因为,要是最后一次见面的话,今后将要流更多的眼泪!

  刘禹锡在连州还好,环境比柳州好。虽然穷,连别人送他的马都要拿出去卖钱,但是他性格乐观豁达,身体还吃得消。

  柳宗元性格沉郁,写的诗就比较沉郁,什么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,再加上人生的不如意,心情郁郁,所以,身体每况愈下。

  朝中一直有人帮他求情,想让他回长安养病,可是诏他回京的诏书还在路上,柳宗元却死在了柳州,时年才四十七岁!

  柳宗元死前连连呼唤“梦得……梦得……”,说完,这才溘然长逝······

  他在和刘禹锡分别的时候,就知道,这可能是最后一面的,所以,他写道:“今日临歧别,何年待汝归!”

  这一刻的刘禹锡才明白,他不是等待自己归,而是自己再也等待不来柳宗元了!

  柳宗元死前,写下书信,将自己所有的文稿托付给刘禹锡,希望他整理后,让文稿流传于世······

  一个文人,一辈子最珍贵的东西,就是他写的文字。

  这简直是比自己性命还重要的东西!

  他在临死前,却都托付给了刘禹锡,那是因为,他知道,刘禹锡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稿流传于世的······

  这时,刘禹锡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世,他护送灵柩,路过衡阳,接到了柳宗元去世的噩耗。

  他听闻噩耗,顿时“惊号大叫,如得狂病”,真是悲痛万分,伤心欲绝!

  他知道,此生再也不会有柳宗元这样的好友了!

  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,遂作《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》:

  忆昨与故人,湘江岸头别。

  我马映林嘶,君帆转山灭。

  马嘶循古道,帆灭如流电。

  千里江蓠春,故人今不见。

  整首诗,对柳宗元的离去,悲伤不已!

  诗中的引言说:“元和乙未岁,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,柳浮舟适柳州,余登陆赴连州。后五年,余从故道出桂岭,至前别处,而君没于南中,因赋诗以投吊。”

  柳宗元死时,留下两儿两女,大儿子才四五岁,小儿子是遗腹子。

  刘禹锡还能把他们当外人吗?只把他们当亲生儿女来养!并将他们视如己出!

  刘禹锡对柳宗元念念不忘,三次写《祭柳员外文》,发誓一定要将周六好好抚养成.人。

  他在文中悲恸万分地写道:“鸣呼子厚!卿真死矣!终我此生,无相见矣!何人不达?使君终否。何人不老?使君夭死!皇天后土,胡宁忍此!知悲无益,奈恨无已。子之不闻,余心不理。含酸执笔,辄复中止。誓使周六,同于己子。魂兮来思,知我深旨。”

  写得情真意切,真是千载之下,其文感人,其情动人!

  后来,周六进士及第,也踏上了仕途。

  刘禹锡没有辜负了当初好友的托付!

  他同时花了余生的二十多年时间,为柳宗元整理遗稿,编纂成集,终于让《柳河东全集》流传于世,让他成就了唐宋八大家的名声······

  柳宗元,虽然命运坎坷,虽然寿命不长,但是,他可以瞑目了,因为,他有着别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有的,可以托付生死的挚友!

  人生得一知己,斯世当以同怀视之!是的,人生得一知己,斯世足以笑对坎坷!

  地下的柳宗元,我相信,他是含笑的;而现实中的我们,却要含悲,因为,我们终其一生,都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朋友······